沒有滴滴的日子,有的人開始變得不習慣。9月4日,滴滴出行發(fā)通告稱,9月8日至14日暫停深夜(23點至次日5點)服務。這樣的變化讓那些需要深夜出行的人有些措手不及。不少網友反映,此舉給公眾出行帶來困擾,由此導致黑車業(yè)務雙倍叫價,出租公司業(yè)務陡增。很快,網上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報道,讓大家感覺好像滴滴深夜車不可或缺。
在發(fā)生極端事件的背景下,滴滴暫時停止服務的做法似乎在情理之中,從企業(yè)危機應對的角度考慮,類似停止服務的“一刀切”做法,可能最能讓人體會到企業(yè)的決心,比起大大小小甚至充滿爭議的改善措施,它或許更能達到向外界“交代”的效果。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未必符合事實。還有一種頗受認同的看法是,企業(yè)通過停止服務從而“形成一種輿論逼宮”,以此證明滴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深夜車變得不可或缺,滴滴以退為進,于是用戶坐不住,企業(yè)獲得后續(xù)博弈的籌碼。
后一種猜測之所以頗有市場,主要基于以下兩點,一是,目前全國盡管有數十個網約車品牌,但真正做大的只有滴滴出行。早早介入市場,通過燒錢搶占份額,于是有了今天滴滴在網約車市場的壟斷地位。先入為主不僅使得難以被后來者取代,客觀上也讓滴滴有足夠的資本與消費者和監(jiān)管部門博弈。其次,從產品形態(tài)看,網約車不僅是一種消費品,由于其角色是傳統(tǒng)出租車的補充和延伸,一旦停止服務必然會對民眾日常生活帶來影響。報道提及的網友焦慮,其實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準公共品的性質。
公眾逐漸對其服務產生依賴,這就是問題的根源所在。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國網約車市場可能都將維持滴滴一家獨大的局面,無論企業(yè)是否有以退為進的意圖,停止深夜車這種做法客觀上都提出了一個問題,即網約車的需求已經被開發(fā),消費者如今形成了相應的消費習慣,在這樣的背景下,該如何確保消費者獲得穩(wěn)定的服務?
媒體報道提及相應的約束,從2016年11月1日開始實施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一條規(guī)定,“網約車平臺公司暫?;蛘呓K止運營的,應當提前30日向服務所在地出租汽車行政主管部門書面報告,說明有關情況,通告提供服務的車輛所有人和駕駛員,并向社會公告?!钡珡牡蔚芜@一次停止深夜車服務的做法看,這樣一條規(guī)定可能并未在現實中發(fā)揮作用。滴滴當然有足夠的理由來為自己的決定辯護,而且,退一步說,即便提前向主管部門報告情況,也不能解決問題。畢竟市場格局不是一兩天形成的,無論是主管部門還是消費者,都一時難以找到它的替代品。
一家獨大的市場總會給人以寡頭傲慢的印象,可能這并非企業(yè)的真實態(tài)度。今年上半年滴滴巨虧40億元,6年虧損390億元,數據披露了其為獲得統(tǒng)治性市場地位所付出的代價。經歷了殘酷的市場競爭,如今在一次極端事件之后,滴滴又要重新審視其角色,其產品的安全性、公共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對此需要更多寬廣的思考角度。深夜車服務“斷供”一周不到的時間,讓公眾體會到一家企業(yè)特殊的社會價值,這樣的變化,不僅企業(yè)可能沒有想到,對監(jiān)管部門同樣也是新議題。毫無疑問,現在需要新的共識和新的機制來做出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