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誘惑太多,無法讓心情停駐此刻,無法一生只愛一個人,所以不論市場如何變化,講失戀、講前任的電影總有它的一席之地。要么是外界的阻力,要么是內部的嫌隙,愛情關系破裂是二者累積的結果,但在破裂節(jié)點上,總有一個“即刻”原因。
在人文和商業(yè)上都比較有代表性的電影《失戀33天》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在愛情的破裂節(jié)點上,將分手原因呈現在了出軌和前途選擇的外因上,并在分手命題下,探討了不同的愛情觀。
電影《后來的我們》沒有原地重復,而是更進一步地講述了內因:林見清(井柏然飾)和方小曉(周冬雨飾)的愛情沒有第三者介入,沒有因前途不能共存,他們分手是因為無法溝通,不能懂得對方,導致的精神疏離。盡管陷入了刷票房的羅生門事件,但回到電影本身,《后來的我們》仍然不失為一部誠懇的好片子。
永遠的異鄉(xiāng)人:我們的身體挨得如此之近,精神上卻從未相依
《后來的我們》講述了十年前,林見清和方小曉偶然地相識在歸鄉(xiāng)過年的火車上,見清對小曉產生好感,邀請小曉到自己家吃年夜飯,此后每年一起歸鄉(xiāng)一起吃年夜飯就成為了慣例,歸鄉(xiāng)和年夜飯成了二人在北京漂泊、相熟、相愛、分離、重逢的見證。
小曉在北京找了很多男朋友,一開始她覺得自己想要北京戶口,想要房子,找的人也都是有這樣條件的。見清見了一個又一個,內心暗暗發(fā)誓要給小曉有房的好日子。
后來小曉喜歡上了見清,這是她唯一的一個沒錢沒房沒工作的男朋友,她說:“我們在一起了,我覺得這些都無所謂了。”小曉想要的和以前不一樣了,她得到愛了。
而見清仍是執(zhí)念于小曉想要的是北京房子,并把這個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可是見清不斷受挫,過多的失敗讓他到了一種病態(tài)的地步,他的自尊心異常敏感。在二人反復爭吵中,小曉吼道:“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是我他媽想要什么,你才知道你想要什么?!?/p>
在冷戰(zhàn)很久后,小曉離開了見清,上了地鐵,見清追上來,看著小曉離開。多年后,飛機因大雪延誤,二人重逢,問了很多個“如果”:
見清:“如果你當時沒有走……”小曉:“如果你有勇氣上地鐵……”
很多愛情關系的雙方,都希望對方能夠跨出那一步,可現實卻是誰也沒有勇氣跨出那一步。
見清:“如果你可以陪我堅持到最后呢?”小曉:“那你就不會成功。”
當音樂響起,重逢的二人想起了所有的山盟海誓,兩個人手拉手奔跑,那一瞬間他們要不顧一切,重拾舊情,當他們跑進酒店時,一推門碰見了見清的同事,同事打量著小曉,和見清寒暄:“恭喜你拿下個大單子!好好放松一下。”真可笑呀,真愛被別人當小三了,見清握得沒那么緊了,小曉的手也從見清手里抽了出來。兩個人都停住了,仿佛現實狠狠抽了他們一耳光,叫二人清醒一點。神來之筆。
“要不是因為你,我能在北京耗這么多年嗎?”小曉這時才恍然大悟,在電影剛開始時,見清表示過一畢業(yè)就要回老家遙江的。電影里所有的悲慘事件仿佛一下都找到了理由,他是真的在北京“耗”。這個天真的男孩,就為了火車上那個惹人愛的機靈鬼,為了“你跟我見過的所有女孩不一樣,你會罵人,還會喝酒”,硬是在北京耗了十年。
我想小曉終于明白,見清一直跟她開玩笑,如果一個人愛你,他得愿意為你“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真正意思,小曉因文化程度不高,一直說不出上九天干啥,下五洋捉啥,重逢后,她終于能完整說出這句話了。臨近結尾時,二人坐在車里聊天,小曉說自己為了追人苦學英語,對著見清說了一句:“I miss you?!币娗辶ⅠR接:“我也想你。”小曉:“我是說我錯過你了。”電影用這句話來證明,兩人的心始終不在一根弦上,十年后,兩個人還是沒能懂得對方,他們的錯過和遺憾是必然的。見清做游戲成功了,立馬在北京買了房子,要求小曉和林父(田壯壯飾)搬進去。這是他幻想的衣錦還鄉(xiāng),幻想的幸福結局,他以為這是林父和小曉都想要的好日子。然而,他連教患有眼疾的林父調電視的耐心都沒有。
面對見清的邀請,林父只想守著小餐館,每年做粘豆包,“這是你的好日子,和我沒關系?!毙裕骸叭绻阏J為我不能跟你一起過苦日子,你憑什么認為我愿意跟你過你的好日子?!?/p>
見清:“我真的不懂你。”
小曉:“你從來沒懂過。”林見清既不懂小曉,也不懂林父。林父去世了,小曉永遠離開了他,這時候他懂了,這個男孩在精神上真正成人了,已經太晚了。他只能錯過,他只能遺憾,然后懂得去對別人好,對瑣碎庸俗的妻子和驕縱的兒子無比耐心,這是他用兩段關系的失敗換來的。他在過年的時候,給自己蒸了一屜粘豆包,寄托對兩個最親的人的念想。雖然見清在北京有房子,兒子、妻子就在溫馨的家里,但他也成了這個世界永遠的異鄉(xiāng)人。
他和林父、和小曉曾經坐在同一張圓桌旁吃年夜飯,他們的身體挨得如此之近,但精神上卻從未相依。
瑕不掩瑜,什么都蓋不過誠懇的力量
因為厭倦了虛晃的青春片賣情懷,再加上之前了解到電影是編年敘事手法,顯得故事不夠流暢,以及男女主有些矯情過于書面化的臺詞,北漂賣慘、周冬雨可能角色重復等。出于這些心理預設,看電影前我基本是零期待的,我以為我會尷尬,會在心里默默吐槽,好一點的結果也是波瀾不驚。我以為的確實出現了:電影開頭,女主小曉和男主見清在春運的火車上相遇,男主撿到了女主的火車票,對女主一見鐘情,讓人有些尷尬,畢竟除了書里、電影里,在現實生活中這個情節(jié)比見鬼還難。后面小曉和見清同居時,“如果伊恩永遠找不到凱莉,那這個世界不會有色彩”這句天真矯情的臺詞,雖然為了分手后二人的畫面變成黑白而鋪墊,但又尷尬到我了。還有對二人工作狀況和北漂居住條件的表現,如果不是刻意賣慘,那就是主創(chuàng)不了解北漂,不夠真實。但見清一回家,嚷嚷著吃飯,林父揭開鍋蓋,給見清的碗里澆了一勺熱湯,尤其是林父一揭開蒸籠:“哪年能少了你的粘豆包?”那種有些搞笑卻熨帖踏實的感覺,打動我了。
林父和小曉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建立起了真正的親情,他們真正懂得對方。林父在去世前留了一封信給小曉:“又快過年了,剛剛蒸了兩屜粘豆包,起鍋的時候,噓著了眼睛。今年的黃米面特粘,我給你們留了一屜,去年你們沒回來,留的都酸了,只好扔了。那些外賣能好吃嗎?緣分這事,誰也說不清……”
在林父的小餐館里,一年一年,從熱熱鬧鬧的一群人,到剩下快要失明的林父一個人,形單影只地,趴在桌子上給小曉寫信。
電影里誠懇的細節(jié)和對話,情節(jié)的鋪墊和適當時候陳奕迅的插曲響起,井柏然和周冬雨在片中一直在錯過的悲哀感,直到林父的信讓全片情感的渲染達到了頂峰。我立馬淪為情感動物,這時理性與我無關,我在椅子上哭成狗。我忘了我是來寫影評的,我只想當個普通觀眾,跟電影院里的其他人一樣哭哭啼啼。
對北漂賣慘的厭煩不能,故事不夠流暢不能,矯情書面的臺詞帶來的尷尬感不能,這幾個缺點都不能阻止電影表達的真誠,一方面來自林父,另一個就是小曉和見清的愛情關系有一種平常卻無能無力的悲哀,在這兩點上電影誠懇到讓人情感決堤。雖然有口有耳,但人們就是無法懂得最親近的人,這或許是造物者創(chuàng)設的“巴別塔”,人與人之間總是無法溝通。而在精神上無法溝通的人們,所追尋的幸福就像蓋茨比的那盞綠燈,任人怎么為其拼盡全力,就是無法達到。西安蓮湖男泰醫(yī)院
就像陳奕迅唱的插曲:真的有一種悲哀,連淚也不能流,只能目送。我最大的遺憾,就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