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張衡,人們的第一印象莫過于他的兩大發(fā)明,地動儀和渾天儀。然而張衡不僅僅是一個發(fā)明家,他的身份可以說是相當復雜的,其履歷相當出彩。完全是收割膝蓋的存在!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zhèn))人,最出名的身份之一就是東漢時期著名天文學家,與此同時,他還是數(shù)學家、發(fā)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
張衡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齊名的漢賦四大家之一,有多篇代表性的名篇傳世,在當時及后世文壇影響深遠,是漢大賦的最高成就者,標志著漢大賦的內容、風格的成熟。
張衡散體大賦以《西京賦》、《東京賦》最為有名。還有《思玄賦》和《歸田賦》。 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shù)學著作有《算罔論》。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發(fā)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譽為“木圣”,也稱之為科圣。由于張衡的貢獻突出,聯(lián)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huán)形山命名為“張衡環(huán)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后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張衡發(fā)明出的不僅僅只有地動儀和渾天儀,他還精心制作了模仿鳥類高空翱翔的滑翔翼型設計的“獨飛木雕”、計算里程的“計里鼓車”、自動日歷“瑞輪冥莢”、“指南車”等機械。
天文學上,張衡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天體的運行是有規(guī)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蝕起因于地遮日光,月繞地行且有升降。他認識到太陽運行(應是地球公轉)的某些規(guī)律,正確解釋了冬季夜長、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晝夜等時的起因。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見到的星有2500個,與今人所知略近。他經過對某些天體運轉情況的觀測,得出一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結論,與近世所測地球繞日一周歷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shù)值相差無幾。
張衡在數(shù)學上也頗有造詣,從《九章算術·少廣》章第二十四題的劉徽注文中得知有所謂“張衡算”,因此,張衡寫過一部數(shù)學著作是應該肯定的。從劉徽的這篇注文中可以知道,張衡給立方體定名為質,給球體定名為渾。他研究過球的外切立方體積和內接立方體積,研究過球的體積,其中還定圓周率值為10的開方,這個值比較粗略,但卻是中國第一個理論求得π的值。
張衡與謀圣姜子牙、商圣范蠡、醫(yī)圣張仲景、智圣諸葛亮并稱為“南陽五圣”,這些杰出人物為推動中華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中華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
http://yyk.39.net/hospital/fc901_labs.html
http://yyk.39.net/hospital/fc901_doctors.html
http://yyk.39.net/hospital/fc901_guides.html
http://yyk.39.net/hospital/fc901_knowledges.html
http://yyk.39.net/hospital/fc901_register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