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商報報道,很多外賣平臺上銷量靠前的外賣門店都沒有堂食,而是使用“菜肴包”直接加熱替代現做。
報道指出,這些外賣店的后廚基本都擺滿了微波爐,客人一下單,商家就開始加熱“菜肴包”,再配上素菜和米飯,打包后就能配送了。這些“菜肴包”的保質期為 3 個月至半年。商家表示統一加工的食品安全更好把控,而生產方則建議不要告知點餐人,因為社會對這種模式認可度不高。衛(wèi)生安全多了。
新聞一出,各方反應強烈,因為這次美團、餓了么都牽扯其中,對互聯網外賣的質疑聲音又起來了。
那么,這種“菜肴包”到底合理不合理,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呢?
一、“菜肴包”早已有之
互聯網外賣是個新生事物,但飯店存在的歷史可是很久了。在工業(yè)化之后,中央廚房,成品配送的快餐模式其實是一直存在的。
這種模式在中式(其實是從日本、臺灣開始發(fā)展)西餐廳比較普遍。
我們日常看到的什么一塊人工拼接牛排,配上黑胡椒,帶上一塊西蘭花,一點玉米粒,一點意大利面這種西餐,實際上發(fā)明時間很短,是西餐和東亞文化融合的特有產物。
而這類東西基本都是“菜肴包”快速加工的產物,你去這類西餐廳吃到的東西,都是很遠地方的中央廚房加工好,然后在西餐廳后廚簡單加熱后就端到前臺的。
日料店的很多東西,也是這樣加工的。
中餐因為加工工藝特殊,這種復熱的東西口味難以保證,只限于部分菜品可以這么做。
“真功夫”的所有菜品都是這么加工的,為了保證復熱后菜品的口味,“真功夫”還專門研究了復熱的方式。
就是說,在互聯網外賣出現以前,“菜肴包”已經存在很久很久了。大量非中餐店基本都是“菜肴包”復熱裝盤端到前臺。
所謂,你吃的外賣是10天以前做好的說法雖然真實,但是更真實是你去很多飯店點的菜,也是10天以前做好,臨時加熱的。
二、“菜肴包”外賣能吃嗎?
從理論上說,中央廚房加工相比小廚房加工,在衛(wèi)生上是有優(yōu)勢的。
中央廚房是工廠化的廚房,占地面積大,原料采購集中,更容易管理,菜品加工規(guī)范,衛(wèi)生問題更容易管理。
但是,這些都是理論,建立在加工者主管意愿愿意保障食品衛(wèi)生安全之上。
而對消費者來說,“菜肴包”屬于深度加工產品,經過烹飪調料,原料的口味往往被遮蓋,原料的品質難以判斷。如果加工者從利潤最大化角度出發(fā),在原料把關上不那么嚴格,在衛(wèi)生管理上不那么認真,那么消費者吃到的……
所以,“菜肴包”的品質還是很讓人擔心的。
那么為什么傳統飯店的“菜肴包”相對可信呢?因為傳統飯店的“菜肴包”已經類似于標準化生產,其生產是嚴格按照國家標準來做的。
如同你在超市買到的速凍水餃、速凍包子一樣,給傳統飯店供貨的“菜肴包”基本都有明確的配料信息、執(zhí)行標準,接受質檢部門的抽查。
所以,傳統飯店的“菜肴包”要比外賣相對更靠譜一點。
三、監(jiān)督的漏洞
目前,我國的食品監(jiān)督對于食品廠商的制成品是有監(jiān)督的,黑工廠不說,正規(guī)廠商的食品制成品出了問題是要負責的。
對于飯店的食品安全,有衛(wèi)生部門定期檢查,對飯店的各種設施進行檢查,也有所保障。
但是,對于外賣“菜肴包”實際上的管理存在空白,外賣店用的“菜肴包”是作為工業(yè)制成品受到監(jiān)管?還是作為飯店的原料采購受到監(jiān)管?
因為餐飲行業(yè)原料采購的非標準化,進貨品質很難監(jiān)管,只對飯店本身的衛(wèi)生監(jiān)管。而飯店再衛(wèi)生,進貨的“菜肴包”存在品質問題,出來的食品也是要命的。
所以,當務之急,是把外賣店或者傳統飯店的“菜肴包”的監(jiān)管建立起來。
你用誰家的“菜肴包”,誰就要納入監(jiān)管,避免食品安全發(fā)生問題。這樣,我們的外賣才能叫的放心。
未來,隨著這種“菜肴包”的安全有了保障,我們甚至可以在家大量購買這種菜肴包放到冰柜,節(jié)約烹調的時間。
所以,外賣用“菜肴包”不是問題,盡快建立對“菜肴包”的監(jiān)管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