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另类,激情av在线播放,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首頁 首頁 >  文章資訊

科學家、科普作家與科幻小說家,樣樣通,樣樣精,他是怎么做到的?

發(fā)布者:用戶13******221    發(fā)布時間:2018-07-30 14:40:58    瀏覽次數(shù):555次

  如果做一個土豆的科普,科學家會怎么寫?他會說土豆拉丁語雙名法是什么,花開什么樣,土豆是植物上的哪個部分。這樣的科普大家看多了。如果讓我寫,我會先說說為什么土豆好吃,它在我們嘴里發(fā)生了哪些消化反應;各種烹飪土豆的方法,其背后的分子美食機理是什么;為什么《火星救援》里面,主角選擇在火星上種土豆,這是否科學?


  以下為葉盛演講實錄:


  我有一個自詡的title——我是科幻小說寫得最好的科普譯者,這是我今天能夠站在這兒的原因。我這個title其實包含了很多不同的身份,既是科研人,又是科普人,又是科幻人。他們說你這個情況,用網(wǎng)上流行話說叫斜桿青年,我應該是斜桿中年才對。


  這樣的身份讓我有很多不同的體驗,做這三件事情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其實你在一個領域中產(chǎn)生了一些想法,一些感悟,可能會對你另外兩個領域中有所幫助,所以當活動組織者找到我,讓我來演講的時候,本來是讓我講科學,但是我想這次我們何不跳出科普之外,回過頭來看科普,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科普的經(jīng)驗、教訓,和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內(nèi)容。


  解釋一件事為什么要用三種方式?


  因為受眾不同


  從哪兒講起?還是要從科學講起。我是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的副研究員,研究結構生物學。我想對科普比較感興趣的人一定聽說過施一公院士,他也是做結構生物學的。結構生物學研究蛋白質(zhì)、核酸中多達數(shù)十萬甚至數(shù)百萬的所有原子的精確坐標。有科學家講上天,還有入海,這是大尺度上的,而我們的研究精確到埃(1埃=0.1納米)這個水平。


  今天我就從一種蛋白質(zhì)開始講起,它叫做GPCR,中文名字叫做G蛋白偶聯(lián)受體。下圖中穿過細胞膜的藍色部分就是一個GPCR,而由橙色、黃色和綠色組成的部分就是G蛋白,這張圖展示了G蛋白和GPCR兩者結合在一起的復合物結構。


  結構生物學皇冠上的明珠--GPCR偶聯(lián)受體結構圖。


  幾年之前我們都認為這是不可能做到的、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我們稱其為結構生物學皇冠上的明珠。但是2011年的時候,美國GPCR研究領域的專家Brian Kobilka在蘇州的一次結構生物學會議上給出了一張圖,宣布他的研究組剛剛獲得了GPCR與G蛋白偶聯(lián)在一起時的復合物結構。我們都知道這個東西太難了,而他居然做出來了,很快他的文章就發(fā)表在了Nature上,轉(zhuǎn)年Brian Kobilka和他的老師就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上攵@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Brian Kobilka與他的老師Robert Lefkowitz。


  諾獎結果出來了,肯定會有媒體來解讀,當時就有三家媒體找到我來寫一篇有關GPCR的文章。一般的處理方法是寫一篇文章改一改,三家投一投,畢竟不是學術文章,不存在一稿多投的問題。但是當時我寫了三篇不同的文章,這里說一下我是怎么寫的。


  第一篇是給《百科知識》寫的,主要用了比喻的手法,把GPCR比成是細胞表面的天線。為什么這么說?


  運用比喻的手法,把GPCR比成是細胞表面的天線。


  大家看到白色的是細胞膜,它的上面就是細胞的外部,底下就是細胞的內(nèi)部,而GPCR就穿在細胞膜上面,綠色的小分子就是身體之外的化學信號。這些信號分子并沒有真正傳入到細胞里面,它是怎么起作用呢?它要結合在GPCR上,GPCR把這個信號轉(zhuǎn)到細胞里面去,所以說GPCR是細胞上的一個天線。你可能會問,這些信號跟GPCR是怎么結合在一起的呢,它像鑰匙和鎖的關系一樣,只有鑰匙匹配才能把鎖打開,信號分子和GPCR之間也是這個關系,它的形狀、電荷要相互匹配才可以。


  將信號分子與GPCR比喻成鑰匙和鎖。


  說到鎖和鑰匙,我們可能都會有用錯鑰匙的經(jīng)歷,甚至有可能把錯誤的鑰匙卡死在鎖里面。實際上,這正是很多藥物發(fā)揮功能的方式,它們模擬了正常的信號分子,卻又長得不完全一樣,結果會把GPCR卡死在某一個狀態(tài),保持激活或保持關斷,于是就起到了藥效。


  最近有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引起了大家對藥物的關注,在我們?nèi)蛏鲜袖N售的小分子藥物當中,有一半以上他們都是靶向或者作用在某種GPCR上的,這就是人們?yōu)槭裁磳PCR這么重視,因為它跟人類的健康、跟藥物實在是關系太緊密了。


  我的第二篇文章是寫給《少年科學畫報》的。給小朋友做科普,你要講故事才行,所以我主要講了一個故事。


  用講故事的方式揭示人類的嗅覺功能依靠GPCR實現(xiàn)。


  故事是我編的,說有一個小女孩喜歡一塊有香味的橡皮,有一天她把這塊橡皮丟了,怎么也找不到,結果有一個鄰居阿姨來做客,這位阿姨懷孕了,結果幫她聞一下就給她找到了。


  這個蘊含了一個科學的道理,懷孕的女性比一般的女性嗅覺會更靈敏。為什么這樣呢?也跟GPCR有關系,因為我們鼻子里面去感受空氣中的化學分子的受體蛋白也是GPCR蛋白,但是空氣中的分子不能直接和我們鼻子里的GPCR結合在一起,它一定要溶解在鼻腔里的黏液里面,孕婦她們鼻腔里的黏液會分泌的更多更厚一些,使得空氣中分子更好的和GPCR結合在一起,這就是嗅覺變靈敏的原因。


  第三篇文章寫給了《瞭望周刊》,我采用的手法就是詩意,我的題目是“黑夜給了我們什么”,這是一個問句,是詩人顧城的一句詩句。


  黑夜給了我們色弱的眼睛,以及懂得去尋找光明的智慧頭腦。


  我想通過這句話來引出GPCR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它是我們視覺的根源所在。父母們特別怕孩子刨根問底,孩子問為什么能夠看到東西?因為長著眼睛;眼睛為什么能夠看見東西?因為有視網(wǎng)膜;那視網(wǎng)膜為什么能夠看見東西?因為視網(wǎng)膜的視細胞表面有一種GPCR的蛋白,能夠把光信號轉(zhuǎn)化為視細胞神經(jīng)沖動,我們就看見光線了。


  這個原理是我們地球上很多生物所共享的??墒敲糠N生物之間的視蛋白是有很大差異的。


  人、昆蟲、鳥類視覺系統(tǒng)中不同彩色視蛋白對波長的敏感性。鳥類和昆蟲都有三種甚至更多的彩色視蛋白,能夠完整覆蓋可見光范圍,甚至能看到紫外線;除靈長類之外的哺乳動物則比較慘,只有兩種視蛋白。


  上圖中最上邊是人類的三種彩色視蛋白,分布得非常不均勻,是一個糟糕的設計,它的長波和中波兩個視蛋白幾乎要重合在一起了;中間這排是昆蟲;最后一個是鳥類。昆蟲和鳥類都能夠看到紫外線區(qū)域,而我們?nèi)祟愂强床坏阶贤饩€區(qū)域的,所以很多花朵在我們眼里是平淡無奇的,但是在鳥類的視覺里面是不一樣的。正是因為鳥類有出色的彩色視覺,而鳥類又是恐龍的后裔,所以現(xiàn)在很多科學家都認為恐龍很可能不是電影中那種灰不垃圾的顏色,而是艷麗的顏色,這與其視覺是相對應的。


  為什么人類的視覺這么差勁啊?是因為我們是從哺乳動物來的。哺乳動物比我們更慘,除了人類所屬的靈長類以外,其他的哺乳動物都是看不到顏色的。


  你可能又會問了,哺乳動物為什么都是色盲?很多人以為哺乳動物是在恐龍后面出現(xiàn)的,其實不是的。哺乳動物的祖先比恐龍出現(xiàn)的還早,但是由于恐龍的身體構造和生活習性更適應當時的環(huán)境,所以恐龍出現(xiàn)之后就壯大繁衍起來了,而哺乳動物就被壓制,只能晚上出來活動。


  夜里很黑,哺乳動物的色彩視覺就退化掉了??墒沁@也對我們有幫助,哺乳動物的視覺不行了,靠什么來辨別敵人和朋友啊?嗅覺,哺乳動物有非常發(fā)達的嗅覺。而嗅覺刺激了嗅腦的發(fā)展,嗅腦產(chǎn)生了邊緣系統(tǒng),這是負責管理情感,并負責把我們的邏輯判斷和最終決定整合起來——它跟我們的智慧是有關系的。應該說嗅腦的發(fā)展是奠定了我們產(chǎn)生智慧的腦的物質(zhì)基礎。


  回答這篇文章的題目“黑夜給了我們什么”?黑夜給了我們色弱的眼睛,以及懂得去尋找光明的智慧的頭腦。這是一篇稍微帶一點詩意的文章。


  三篇文章講的是同一個東西,但通過不同的視角,為什么?


  有關GPCR約稿,三個雜志寫了三篇不同的文章。


  根源的原因在于三個雜志的讀者群是不一樣的。我們寫科普,首先要知道你是寫給誰看的。


  我寫科幻小說,也寫學術論文,也寫學術文章,這三個領域都有所涉獵,我發(fā)現(xiàn)這三者是不一樣的:寫學術文章的時候,科學事實是怎么樣就是什么樣;科幻小說是一種更加自我的方式,是我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寫的不好你不愛看就不看,我寫的開心就行了;科普文章不一樣了,它是一種帶有目的性的寫作,是為了傳播科學,寫的東西別人看不下去還怎么傳播科學,又何必費時間去寫呢。


  所以寫科普文章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照顧讀者的感受,這些年下來,我總結了這么一句話:科學傳播一定要以受眾為中心。


  葉盛演講現(xiàn)場。


  科學家做不了科普?


  不存在的


  剛才說的是寫作事情,科普其實還包括一大類,就是我現(xiàn)在所做的事情,演講。


  我到很多學校里做過演講,中科院第五幼兒園、中關村一小、北交大附中等等。每次去之前我都要問,我給幾年級的學生講?如果給初中生講什么是生物物理學,他們不會聽得懂;如果給高中生講,我們怎么環(huán)保,怎么保護動物,怎么節(jié)水,怎么節(jié)電,他們也不會愛聽。


  搞清楚受眾是誰對于做科普非常重要。


  我覺得一個比較驕傲自豪的事情是我做完科普報告之后,得到的反饋是比較好的,像在交大附中這一次,有同學說,我們以前聽報告是后悔沒帶作業(yè)來,因為這些報告都是老師按著來聽的,我們一邊聽一邊寫作業(yè);而今天我們是后悔帶了作業(yè)來,因為帶來了之后一個字沒有寫,凈聽你講了。


  我聽完很開心。如果我們精心地準備科普報告,每個科學家都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是有的人說了,我沒有時間;還有人說科學家只會做科學,不會做科普報告和寫科普文章。這些都不是理由,真正的問題可能是科學家自己是做科學的,所以從來不看科普,也不去寫科普,結果不了解科普是怎么回事。


  我想到一件蠻有意思的事情。前些年法國出了一本書叫做《火星》的書,里面基本沒有什么字,都是圖畫,是進行火星探測任務的時候拍下來的火星照片。國內(nèi)出版社引進之后就想找專家寫書評推薦一下,結果專家杳無音信,編輯等不了上門問怎么回事,專家說我不能給你寫書評,你這書不科學啊,這個圖片是怎么排的?為什么這張圖在這張圖前邊?那張圖在那張圖的后邊?其實是圖書的編輯根據(jù)美學的感覺去排的,雖然不科學,可是它的市場反響非常好。


  北京美術出版社中譯版圖書《火星》。


  當我聽編輯說起這件事情的時候,我突然想到,其實科學家腦子里面的科學知識體系跟大眾的科學知識體系是不一樣的,我們總是想抓住我們這個體系把知識推銷出去,可是沒有想過別人想不想聽。我們應該按照受眾的感受,用他們想聽的形式進行傳播。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我舉個例子,做一個土豆的科普,讓科學家來寫會怎么寫?


  他會說土豆,拉丁語雙名法的命名是什么,花開什么樣,土豆是植物上的哪個部分。我相信這樣的科普大家看很多了。如果讓我寫,我會這樣寫,首先說我是個吃貨,喜歡吃土豆,很多人都喜歡吃土豆,因為土豆里面的淀粉能在我們嘴里面轉(zhuǎn)化成糖,是唾液淀粉酶起作用;為了保持土豆很好的口感和味道,我們該怎么去烹飪土豆,中國人怎么烹飪土豆,西方人怎么烹飪土豆;我們在地球上吃土豆,將來去宇宙太空旅行了還會吃土豆嗎?為什么美國大片《火星救援》里面,主角落難后種的唯一一種植物就是土豆?這樣說就不一樣了,語言風格是不同的,整個謀篇布局、寫什么不寫什么是不一樣的,最后的結果就是給讀者的閱讀體驗很不一樣。


  土豆的科普如何寫,葉盛老師的建議。


  硬科普還是軟科普?


  講的好才是最重要的


  我自己寫科幻,在科幻領域里有一個概念叫硬科幻和軟科幻,我衍生出來一個概念——不知道以前有沒有人有這個概念——叫做“硬科普”和“軟科普”。


  哪種好啊,大家肯定說是軟科普好,其實也未必,在這我給科學家們一些鼓勵,硬科普也是可以寫的,是有受眾群體的。舉一個例子,最近有個電影《我不是藥神》,我上周看完之后已經(jīng)夜里十點多了,當時非常有感悟,就寫了一篇關于這個電影的科普,講了講里面所說的藥物格列衛(wèi)為什么能夠起作用,病人的基因出了什么問題,對應的蛋白發(fā)生了什么問題,這個藥物怎么一步一步被研發(fā)出來,又是怎么很好的治愈這個病,藥價為什么這么高。我寫到夜里兩點,一看字數(shù)將近一萬,在知識快餐時代,這樣的科普放出去一般沒有人看。我當時想管它呢,結果發(fā)出去之后反響非常好,有文科生說“我花了一個小時看了這篇文章,我真的看下來了”。硬科普不是沒有市場,關鍵在于你能不能把它寫好。


  以《我不是藥神》延展而出的“硬科普”文章,《神油國的神藥傳說》


  話又說回來,更多的時候還是需要軟科普。作為科研工作者來說,寫軟科普面臨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呢?是他們有一種強烈的講述欲。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當你想在一篇文章當中塞入太多觀點的時候,這篇文章就不會是成功的,所以科學家必須首先克制自己的講述欲。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科學家講科普要克制自己的講述欲望。


  我不知道多少人有聽過科學家的學術會議的學術報告,科學家報告超時是經(jīng)?,F(xiàn)象,為什么?因為他們知道好多知識而且都想要告訴別人,可是有沒有想過,別人想聽嗎?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所以對于科學家來說,科普工作中寫作不一定是最大的困難,最大的困難是能不能克制自己那種強烈的講述欲。


  還有一個困難就是時間問題,我就沒法跟大家分享我的經(jīng)驗了,因為我自己愛干這個事情,所以我用了很多業(yè)余時間來做。但是這里面還有一個科學精神的問題。我們今天談科學精神有很多不同的組成部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分享科學知識。


  從古至今有什么東西是共享的?今天說共享經(jīng)濟,說共享單車,共享這個,共享那個,但是我們的錢不能共享;文化很難共享,因為有民族的問題;語言就更沒法共享了;音樂也不是完全能夠共享的,因為每個地方的音樂有每個地方的特點。惟有科學知識是共享的,在美國學的數(shù)學和在中國學的數(shù)學不會有半點差異,所以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共享的精神。我們拿了國家的科研經(jīng)費,就有義務向大家解釋我們在做什么,而科普的任務就是要傳播科學,消除科研工作者和大眾之間的隔閡。


  今天的活動是由中國科協(xié)主辦的,承辦方是果殼網(wǎng),果殼網(wǎng)有一句口號叫做“讓科學流行起來”,我想說,希望能夠在科研人員當中,讓科普流行起來。


  我是葉盛,既是一名科幻人,也是一名科普人,更是一名科學家。謝謝大家!


  葉盛現(xiàn)場演講。


  互動問答


  提問:您在童年或者少年時代哪一件事情為您埋下了科幻的種子?


  葉盛:有兩件事。一個是《十萬個為什么》,我很小的時候住在我姥爺家,很喜歡看,我看到的半導體的制冷器,大家看到冰箱都是用壓縮機的,其實還有用半導體來制冷的,小時候看到印象非常深刻。再有一個跟科幻結緣的就是《科幻世界》,我小時候看的還是叫《科學文藝》,后來才改名叫《科幻世界》的。我上學期間每月都看,一直到我去美國做博后的時候,還請朋友從國內(nèi)給我買幾本帶過來看,看多了就喜歡寫了,后來走上了這條路。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1222/map/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1222/newslist_8_1.html



【版權與免責聲明】如發(fā)現(xiàn)內(nèi)容存在版權問題,煩請?zhí)峁┫嚓P信息發(fā)郵件至 1830498703@qq.com ,我們將及時溝通刪除處理。 以上內(nèi)容均為網(wǎng)友發(fā)布,僅代表網(wǎng)友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涉及言論、版權與本站無關。